经济发展
2022-06-23

  2021年,在市委、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,在县人大依法监督及县政协民主监督下,县政府紧紧团结和依靠全县人民,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,经济运行持续恢复,发展韧性继续显现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55.19亿元,同比增长4.5%;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.1亿元,增长7.17%;固定资产投资56.07亿元,增长11.9%;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1.19亿元,增长7.6%;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.8%;城镇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实现28164元和20212元,分别增长8.7%和11%。

  这一年,我们在扩大对外开放中内引外联、多维拓展,项目攻坚取得新战果

  项目招商创新突破。探索招商引资新路径,与中产集团合作开展委托招商,组建了4个产业招商分局,推动招商队伍专业化、产业招商精准化。全年新签约项目180个,同比增长13.9%,其中宝达地产、大鹏农牧饲料等亿元以上项目35个。年初冬季招商百日攻坚“时半功倍”,仅用47天超额实现既定目标。变“沉睡资产”为“增收活水”,盘活企业、项目54个。全省第二批重点项目集中开复工仪式(铁岭分会场)在天海电器项目现场举行。全年开复工项目170个,同比增长18%,年产5万吨膨化糠、帝德科技、鸿腾环保等一批新建项目相继开工,中电环保垃圾发电、牧原生猪屠宰、东北丰复合肥等重点续建项目陆续投产。

  开放合作务实推进。主动融入沈阳现代化都市圈,与沈阳皇姑区等地开展了跨市域“飞地经济”合作。全年新增广兴节能保温材料、众诚牧业等“飞地项目”53个,各乡镇实得财力分成810万元。淮安—铁岭工业园二期建设基本完工。对外贸易再创新高,进出口总额实现28.1亿元,实际利用外资2842万美元。盯紧吃透国家政策和资金投向,累计向上争取资金16.7亿元。

  这一年,我们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壮大实体、厚积成势,产业能级实现新跨越

  现代农业固本强基。成功入围全国首批创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名单,获批省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。持续抓好粮食稳产保供,新建高标准农田3万亩,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项目2万亩,粮食产量达到13.75亿斤,实现三连增。生猪产能全面恢复,肉蛋奶总量突破12万吨,祥和肉牛养殖项目建设有序推进。“两品一标”总数达到21个。大力推广农业生产托管服务,流转土地47.25万亩,成功承办中国农业生产托管万里行—走进辽宁直播活动。获批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,农民合作社、家庭农场突破2300家。成功争取省级秸秆综合利用项目资金700万元,秸秆“五化”综合利用率超过90%。

  工业经济扩能提质。专班推进结构调整“三篇大文章”,工业“六大产业”得到新发展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35家,总产值实现245亿元。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6家。高新技术、雏鹰、瞪羚企业分别达到63家、23家和14家。落实有序用电措施,科学安排生产,确保双树子煤矿、亚泰水泥、圣加伦等骨干企业平稳运行,全口径税收超千万企业达到12家。优力安等3家企业入围全省首批典型性产学研联盟,陆平科技攻关项目入选全省首批“揭榜挂帅”榜单,实现全市“零”的突破。

  第三产业赋能添彩。获评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。创新打造电商服务中心和网红小镇“双核”驱动新模式,全年电子商务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12%。获批承办全省职工技能大赛暨第二届直播电商行业技能大赛。菜鸟物流网络实现全县217个行政村全覆盖,依托线上销售新渠道,“铁岭大米”“铁岭榛子”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。雷锋纪念馆、任辅臣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红色游热度不减,羊汤节、葡萄节等传统节会亮点纷呈。以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验收为契机,初步构建起农业、文化、工业等“N+旅游”融合发展新格局。